主题词:洋建材

洋建材超市进驻中国优势丧失

2011-08-15 中国建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虽然在华发展境遇不佳,但洋超市从未放弃过中国这个年家居需求高达近万亿元的庞大市场。寻找适合中国消费者需求、适合中国市场发展的模式和途径,这句看似一把“万能钥匙”的话,在实施过程中却并非易事。当价格和产品的丰富性不再具备优势时,面对国内日趋成熟的建材市场和家居卖场,外资建材超市无论在品牌的差异度、价格的竞争力、DIY观念的引导,或是服务的完善与否等方面,仍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虽然在华发展境遇不佳,但洋超市从未放弃过中国这个年家居需求高达近万亿元的庞大市场。寻找适合中国消费者需求、适合中国市场发展的模式和途径,这句看似一把“万能钥匙”的话,在实施过程中却并非易事。当价格和产品的丰富性不再具备优势时,面对国内日趋成熟的建材市场和家居卖场,外资建材超市无论在品牌的差异度、价格的竞争力、DIY观念的引导,或是服务的完善与否等方面,仍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传统卖场竞争激烈
  
  长期以来,国内家居产品销售业态以建材市场和家居商场为主,外资建材超市无疑遭遇了强有力竞争。国内大型家居卖场,属于“精品店中店”的模式,集展示、服务、交易、体验为一体,利于品牌效应的显现与叠加,而且基本是厂家自主经营,直接与消费者发生交易,提供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就更为彻底。
  
  丧失价格优势
  
  家居建材超市最根本的优势在于价格,但中国的外资建材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是经销商、代理商的天下,有着牢固的价格体系。而外资建材超市在中国市场上很难通过采购形成价格优势,照搬国外经营模式让其在中国难以形成抵御市场危机的能力。
  
  混杂陈列阻碍高端品牌入驻
  
  建材超市内不同层次的品牌统一码放,导致一些一线品牌排斥进超市。品牌附加值较高的、性能卓越的、最新推出的当季新品,与低端产品被码放在同一个货架上,使得高端品牌被稀释、拖累,因此超市的展示状态不利于高端品牌的进入。
  
  国内DIY文化缺乏土壤
  
  建材超市定位于终端消费者,而不是装饰公司等大型采购商。在国外,因适应消费者“DIY”的需求,建材超市大行其道。而在中国,多数装修工程都由装饰公司操办。而从大范围来看,决定建材超市“DIY”的文化土壤在国内还没有形成。
  
  现场走访
  
  品牌重叠,价格无优势
  
  8月5日,走访了乐华梅兰科兴店。发现大部分消费者径直乘扶梯前往位于商场二层的欧尚超市,而进入商场一层乐华梅兰店面内选购的客流则较少。
  
  在店内地板、瓷砖、橱柜等品类的区域,销售人员或闲着等待客人上门,或二三成群地聚着聊天。数量有限的消费者主要集中于软装、灯具、饰品等小件商品的区域内。
  
  与人们熟知的家居大卖场内相比,看到乐华梅兰店内所销售的一线知名品牌与其他卖场的重合度较高。如地板类的圣象、德尔,卫浴类的TOTO、科勒、摩恩,瓷砖类的冠军、东鹏、箭牌等。与大卖场内动辄二三百平米的展示厅相比,这里的各品牌产品集中陈列,款式也不够丰富。
  
  此外,也并未感受到洋超市一向引以为傲的大批量采购所形成的价格优势。除地板区销售人员不断推销说“这里买的肯定比其他市场便宜”之外,卫浴、瓷砖区的销售人员坦言,店内商品价格“不做活动的时候跟外面差不多一样,做活动的时候能便宜点儿”。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