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低碳经济 中国 新能源

【经济参考报】低碳经济下的中国新能源路线图

2009-12-07 中国建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风电和光伏近年来在新能源的发展版图上颇富争议,10月初风电设备和多晶硅原料被指产能过剩,年底媒体热议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又赫然出现风电和光伏的身影。

  哥本哈根会议带来的低碳风潮席卷全球。

  结合最近媒体热议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蒋大和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国家将会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工程化,但短期内还难言形成产业发展突破点。长远来看,核能的利用将超过可再生能源的总和,生物质能将有更大发展,而风能和太阳能的发展会受到限制。蒋大和看好电动汽车的发展,但认为燃料电池在中国的前景还有待观察。《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还采访了数位新能源领域的专家和分析师,他们对部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做了分析和展望。

  风电、光伏在争议中前行

  风电和光伏近年来在新能源的发展版图上颇富争议,10月初风电设备和多晶硅原料被指产能过剩,年底媒体热议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又赫然出现风电和光伏的身影。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分析,在现在的国际大环境下,不管是传统的新能源大国,还是原来开发比较落后的国家甚至是传统意义上的产油大国都表现了寻找可替代能源的决心。

  姜谦认为,太阳能发电是未来能源的首选。“光伏的上网电价下降只是时间问题,随着技术瓶颈得以突破,制造环节的成本下降,光伏的上网电价会逐渐接近风电甚至火电价格。”

  姜谦分析说,今后几年国家还是会在投资方向上对风电和光伏有所倾斜。“国家会更多地将投资、关注和政策放到高新研发技术领域,集中投入资金攻破技术瓶颈,因为目前制约风电、光伏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并网技术、组件的制造工艺上。”姜谦说。

  生物燃料的新机遇

  与风电、光伏近年来高调的表现不同,生物燃料曾因危及粮食安全而被低调处理。随着非粮乙醇技术开发的成熟,有望在哥本哈根会议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记者了解到,2008年,生物燃料的全球产量是5876万吨,替代了2%的石油,其中燃料乙醇的产量是5040万吨。以国外为例,今年美国燃料乙醇的产量会达到3300万吨,去年是2700万吨,以美国全国石油用量9亿吨来计算,替代石油率达6%。

  清华大学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十中教授拿出一份2009年的美国能源部财政预算表向《经济参考报》记者演示,美国在2009年做了2.17亿美元的预算投入生物质能和生物炼制系统的研发,当年更是追加投资7.865亿美元,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对生物质能比较重视,在投入上有加大的趋势。

  李十中认为,产业发展到什么层次和技术紧密相关,现阶段的状况是以玉米等为原料的第一代燃料乙醇影响粮食安全,第二代纤维素燃料乙醇的技术尚未成熟,被称之为1.5代的甜高粱秆做燃料乙醇的技术正在投入工业化试用。

  李十中介绍了甜高粱秆加工燃料乙醇的几个优势:高粱秆不能食用,不与人争粮;高粱的种植面积大,约有2亿亩左右,分布广;甜高粱一年可以收2到3季,甘蔗只有1季;成本低廉“回收高粱秆的价格是200元/吨,加工1吨燃料乙醇的成本不超过3600元,而1吨第一代燃料乙醇的加工成本不低于5000元。”李十中说。

  电动汽车亟须政策推上路

  国家发改委汽车专家组组长王书林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预计明年3月正式颁布。新能源汽车甚至是奥巴马访华期间两国清洁能源圆桌会议上最为关注的话题。

  电动汽车的特点就是二氧化碳减排效果大。据发电公司推算: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为1度电0.38千克,汽油为1升2.32千克。以每年行驶3万公里计算,电动汽车行驶150公里需要21.2度电,故其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是1600千克。而汽油车烧1升油大致能跑15.8公里,其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4400千克。

  据亚太电动车协会执行委员周鹤良介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早被列入八五计划,但到十五期间还没有太大发展,自十一五开始在节能减排和能源安全的大形势下,新能源汽车开始真正得到大幅度发展,整车优化和关键零部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前路仍有不少障碍。

  电池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瓶颈“燃料电池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暂时不考虑,原因是价格太贵,正处于研发阶段;已经形成产业的铅酸电池是目前的主流;锂离子电池是近期三五年内的发展趋势,期望在下一个五年计划里形成产业化,走上技术成熟的道路。”周鹤良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现在最好的电池续驶里程是100-150公里,充电站等社会服务的完善就显得非常重要,国外有些地方10公里一个充电站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周鹤良认为,现阶段光靠市场不会为新能源汽车争取到更多空间,政府一定要出台政策来提高整车厂的产量“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应该给整车厂一个生产电动车的比例,现阶段1%的电动车生产比例是合适的,每年提升这样的比例,到2020年希望可以达到10%。另外在每年的政府公车采购上加大电动车的比例以缓解整车厂的销售压力。”

  原文发布地址:http://energy.people.com.cn/GB/10525668.html(经济参考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