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税费改革 兴水利 劳动力缺失

【中国产经新闻】税费改革后:兴水利遭遇劳动力缺失

2011-01-05 中国建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上世纪50—70年代。在那股风潮的带领下,全国建设了3万多座大中型水库,且大多数都有配套的渠系工程。

   2011年1月1日,在举国欢庆新年到来的时刻,华北平原的农民们却在为一杯水而发愁。河南、山西、山东等地正在遭遇50年一遇的干旱。目前,旱情已殃及数千万亩冬小麦, 24万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

  华北大旱,对于正在从农产品涨价的“阴影”中走出来的中国来说,不是个好消息。人们对能够保障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设施自然有了更为强烈的呼唤。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 “大兴水利”也着实让人兴奋了一把。但在新投入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推进大兴水利成为了中国必做的课题。

  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我国上世纪大兴水利的经验和教训。众所周知,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上世纪50—70年代。在那股风潮的带领下,全国建设了3万多座大中型水库,且大多数都有配套的渠系工程。

  “风潮的兴起除了政府和农民重视之外,‘两工’和‘三提五统’两项制度功不可没。它们给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财力和人力保障,是抗旱防涝的真正‘武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三提五统”是指,村级三项提留和五项乡统筹,即村(乡)级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从农民及所属单位提取(收取)的用于兴办公益事业等费用的总称。“两工”则是农民在农闲时出义务工和积累工。当时,与防旱防涝密切相关的村边沟、塘、渠和堰等,都是由他们修理和维护。

  在两项政策的支撑下,新中国前30年兴修的水利工程中,国家总投资共763亿元,而社队自筹及劳动积累亦高达580亿元。在风潮正盛时期,中国整个农村每年为恢复水利设施和建设新的水利设施,投工数量多达100亿个。

  “我国农村人口多,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两工’和‘三提五统’的政策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好景不长,1998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出现了转折。这一年,国家开始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逐渐取消了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2006年全面免除农业税费之后,客观上也不再允许乡村政府组织插手农村公共事务。此时,抗旱的“武功”被废了。

  “村干部无权组织农民出工,否则会因‘乱摊派’受到批评;农业税和‘三提五统’都取消了,没有其他产业的村组,其经济状况举步维艰,自然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实行‘派工’,农田水利等建设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困境。”郑风田说。

  受此影响,全国农民兴修农田水利投工量直线下降,从1998年的超过100亿个工日,缩减到2003年的47亿个,2004年已不足30亿个。至此,那股大兴水利的风潮戛然而止了。年久失修之下,原来的3万多座水库和配套工程如今大多都处于瘫痪状态。

  谈及其原因,贺在华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民负担不仅没减轻反而还加重,各种强行以资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且以“三提五统”为代表的各项五花八门的收费最为人所诟病。此外,上世纪90年代农村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两工”和“三提五统”已经不适合当时的国情。

  眼见农田水利设施的退化,国家试图用“一事一议”等措施来取代“两工”,但效果并不显著,新的投入机制仍未形成。“农田水利是个系统工程,农田水利设施点多面广量大,必须强化统一管理、沟通联系以及技术协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一家一户力量分散,在统一调度、协同作战上难度极大。”贺在华说。

  贺在华表示,“两工”和“三提五统”是建立在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属于上个世纪的历史产物,已经不适合于现在的状况。要想稳步推进大兴水利,还要总结经验教训,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尽快找到新的有效投入机制。

  原文发布地址:http://money.163.com/11/0105/20/6PLMKANT00252G50.html (中国产经新闻)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